当波特兰开拓者在2024年NBA选秀大会上用首轮第16顺位选中中国中锋杨瀚森时,美国篮球媒体圈瞬间被质疑声淹没,从“冒险赌博”到“商业操作”,从“国际球探误判”到“中国市场策略”,批评者们似乎早已为这个选择贴满了标签,仅仅数月过去,当初的saba体育质疑声已消散大半,随着夏季联赛的深入和训练营的展开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:开拓者的决策并非盲目,而是基于对篮球本质的深刻洞察与长远布局。
质疑的起点:为何是杨瀚森?
选秀夜当晚,ESPN分析师在直播中直言:“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选择。”许多美国媒体认为,杨瀚森虽然拥有2米18的身高和出色的篮下技术,但移动速度偏慢、防守覆盖范围有限,且缺乏NBA级别的比赛经验,更有人翻出历史案例,指出国际中锋在NBA的适应成功率一直不高,加上开拓者近年选秀屡遭争议,这次选择自然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。
这些批评忽略了一个关键点:开拓者的选秀策略从来不是单纯追求“即战力”,而是着眼于球队体系的长期构建,总经理乔·克罗宁在选秀后首次表态时强调: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现在的杨,更是未来五年内他能成为的角色。”
数据与天赋:被低估的基石价值
杨瀚森的优势并非凭空而来,在CBA青岛队的赛季中,他场均贡献15.8分、11.2篮板和2.5盖帽,投篮命中率高达58%,更值得注意的是,他的策应能力和高位传球意识在中锋中极为罕见——场均3.4次助攻甚至超过许多后卫新秀,这些数据背后,反映的是其篮球智商与战术适配性。
开拓者教练组在夏季联赛中刻意测试了杨瀚森的多种角色:低位单打、高位策应、甚至外线投射(三分命中率稳定在35%),尽管初期表现略有起伏,但随着比赛进行,他的适应速度令人惊讶,对阵国王的夏季联赛中,他拿下12分9篮板4助攻3盖帽的全面数据,并在关键时刻送出两次封盖,赛后,NBA资深记者沃神(Adrian Wojnarowski)在节目中坦言:“他的防守预判和进攻选择比球探报告描述的更成熟。”
战术适配:开拓者的体系需求
开拓者近年来始终缺乏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战术中轴,努尔基奇离队后,球队内线一直依赖机动型蓝领,但缺乏阵地战支点和策应核心,杨瀚森的风格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:他的高位手递手和肘区发牌能力,能够为利拉德(若留队)或西蒙斯等后卫创造更多无球进攻空间,他的护框效率虽需提升,但身高和臂展(2米27)已构成天然屏障。
助理教练斯科特·布鲁克斯在训练营中透露:“我们不需要他立刻成为得分机器,而是希望他成为进攻的枢纽和防守的沟通者。”这种定位与约基奇、小萨博尼斯等现代中锋的成长路径异曲同工——初期承担功能性任务,逐步开发全面技能。
国际视野:NBA全球化下的必然选择
美国媒体曾将杨瀚森的选择归因于“中国市场开发”,但这种观点显然过于狭隘,NBA国际球员的成功案例已屡见不鲜:东契奇、文班亚马、申京等球员正是凭借技术全面性打破了传统位置局限,开拓者的球探团队深入跟踪杨瀚森超过两年,甚至多次派员前往中国现场评估其比赛习惯和训练态度。
克罗宁在近期采访中驳斥了“商业论”:“如果我们只想卖球衣,会有更简单的办法,但我们需要的是赢球,而杨是我们认为能帮助球队赢球的人。”
质疑为何消散?
夏季联赛和训练营的表现只是原因之一,更关键在于联盟整体战术趋势的变化,如今NBA愈发强调空间、传导和多功能型内线,传统站桩中锋逐渐式微,杨瀚森的技术特点——尤其是他的传球视野和投篮潜力——符合这一潮流,他的职业态度也赢得了队友认可:每日加练投篮、主动学习英语、频繁与教练组沟通战术细节。
此前质疑声最大的《体育画报》记者克里斯·曼尼克斯近日改口称:“他可能不会成为年度最佳新秀,但绝对有潜力成为一支季后赛球队的首发中锋。”
未来的挑战与期待
杨瀚森仍面临诸多挑战:NBA级别的体能要求、更快的攻防节奏、以及文化适应问题,但他的优势在于年轻(19岁)和可塑性,开拓者计划让他从替补中锋起步,逐步增加上场时间,并重点提升其横向移动和换防能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队内核心球员对他的支持至关重要,杰拉米·格兰特多次公开称赞其“学习速度”,而安芬尼·西蒙斯则表示:“他的传球让我想到一些欧洲大个子——总是快一拍。”
从质疑到认可,杨瀚森的NBA之路刚刚开始,但他的存在已证明一件事:篮球世界的偏见终将被实力和时间瓦解,开拓者的16顺位选择或许不会立刻带来战绩飞跃,但它标志着球队建设理念的转变——全球化视野、技术适配性以及长期主义的耐心,当美媒重新审视这笔选择时,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“中国标签”,而是一名正在崛起的篮球手,以及一支敢于打破常规的球队。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