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、目光如炬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,他手持花剑,步伐灵动,每一次精准的刺击都引得观众席阵阵低呼,他以绝对优势夺得男子花剑个人赛金牌,站上领奖台时,脸上洋溢着属于胜利者的灿烂笑容,他,就是年仅13岁的击剑小将——姜鑫瑞。
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”
“每一次站上赛场,无论输赢,都让我觉得自己比昨天更强大了。”赛后,姜鑫瑞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,这个还在变声期的男孩,谈起击剑时眼中闪烁着超越年龄的光芒,他坦言,自己并非天生自信,恰恰是持续不断的比赛历练,塑造了他如今沉稳坚韧的心态。
姜鑫瑞与击剑结缘于七岁那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体育馆看到一场击剑表演,运动员们优雅的动作、迅捷的交锋瞬间俘获了他的心。“那时候觉得戴着面罩、拿着剑的样子特别帅。”他笑着回忆,通往“帅气”的道路布满荆棘,初入体校,枯燥的基本功训练、反复的步法练习曾让他萌生退意。“一个弓步,每天要练上百次,直到肌肉形成记忆,有时候觉得太累了,偷偷哭过鼻子。”

转折点发生在他第一次参加市级比赛,由于紧张,他在小组赛中就因连续失误被淘汰下场。“我记得特别清楚,下场后我躲在更衣室里,觉得特别丢人。”教练的一番话点醒了他:“教练说,失败是击剑的一部分,但放弃不是,真正的剑客,是从失败中汲取养分的人。”
从那以后,姜鑫瑞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心态,将每一次比赛视为成长的阶梯,他养成了写“赛记”的习惯,详细记录每场比赛的得失,分析对手的特点,反思自己的不足,去年参加华东区邀请赛时,他在半决赛遭遇一位实力强劲的老对手。“之前两次都输给了他,赛前压力很大。”但这一次,姜鑫瑞做了充分准备,不仅反复观看对手的比赛录像,还针对其擅长的反击战术设计了多套应对方案,比赛陷入胶着,最终在加时赛中,他抓住对手一个微小的破绽,一剑制胜。
“当裁判举起代表我得分的那盏灯时,我听到全场爆发出掌声和欢呼,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。”姜鑫瑞说,正是这样一场场硬仗的磨砺,让他的技术日趋成熟,更让他的内心变得强大。“现在站在赛场上,我不再畏惧任何对手,因为我知道,我已经做好了准备,这种通过努力换来的自信,比任何天赋都更可靠。”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
击剑被称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,是一项极富哲学色彩的运动,它既考验运动员的体能、技术和战术,更是一场心理的博弈,在长宽仅14米的剑道上,选手孤身一人,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局,所有的决策都必须在电光火石间独立完成。
“当裁判喊‘开始’后,世界上就只剩下我和对手。”姜鑫瑞这样描述他的比赛状态,“教练的指导、家人的鼓励都在场外,在场上,你saba体育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”这种深刻的孤独感,是击剑运动最核心的挑战,也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。
为了培养这种独立作战的能力,姜鑫瑞的日常训练充满了“刻意孤独”,每周六天,每天四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中,有大量时间是独自面对录像、进行空击和假人练习。“教练要求我们在训练中就学会自己做决定,比如实战对抗时,他不会随时喊停指导,而是让我们自己摸索解决方案,赛后再集中复盘。”
这种训练方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,在今年春季的一场关键积分赛中,姜鑫瑞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,比赛进行到第二轮,他的剑条因意外碰撞而轻微弯曲,虽符合比赛标准,但手感已发生变化,对手改变战术,采用密集防守反击,打乱了他的进攻节奏,比分逐渐落后,场边的教练虽面色焦急,却无法介入。
“我当时心跳得特别快,手心全是汗。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但我告诉自己,必须冷静下来,我深呼吸了几次,利用擦汗的时间快速思考。”他决定暂时放弃擅长的主动进攻,转而诱使对手出击,再利用自己反应快的优势进行反制,策略调整立竿见影,他连续得分,最终逆转取胜。
“那场比赛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‘场上靠自己’。”姜鑫瑞深有感触地说,“击剑就像人生缩影,没有人能替你面对挑战,你必须学会在压力下保持清醒,独自做出判断并承担后果。”这种认知不仅让他在赛场上更加从容,也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。“现在遇到难题,我不会第一时间求助,而是先自己想办法,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是击剑送给我最宝贵的礼物。”
光环背后的汗水与坚持

金牌的背后,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,姜鑫瑞的一天从清晨五点半开始:晨跑、体能训练、上学、下午放学后直接前往体校进行三小时的专项训练,晚上还要完成文化课作业,他的手上布满老茧,膝盖和脚踝常年贴着肌肉效贴布。
“有时候看到同学们放学后能玩游戏、看电视,确实会羡慕。”姜鑫瑞坦言,“但当我拿起剑,所有的疲惫好像就消失了,我热爱这项运动,它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。”他的母亲告诉记者,有次鑫瑞发高烧,仍然坚持要去训练,“他说缺一次课就会落后,我们既心疼又骄傲。”
他的教练李明评价道:“姜鑫瑞最大的优点不是天赋,而是他的专注和毅力,很多孩子练了几个月觉得苦就放弃了,但他从不说累,他对于击剑的理解和阅读比赛的能力,是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练习和比赛积累起来的。”
除了技术训练,姜鑫瑞还自觉加强心理素质培养,他阅读运动心理学书籍,学习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专注;通过冥想练习,提高自己的心理稳定性。“击剑比赛中,心态波动是致命的,一个犹豫,就可能失去整场比赛。”
未来可期:梦想与责任
随着成绩的不断提升,姜鑫瑞开始在国内击剑圈崭露头角,但他并未因此自满。“全国有很多优秀的选手,我的路还很长。”他的短期目标是入选国家少年队,长远梦想是代表中国站上奥运舞台。
“我想成为像雷声那样的运动员,不仅技术精湛,更有大将风范。”谈及偶像,姜鑫瑞的眼神充满向往,他还主动承担起“传帮带”的责任,在训练中帮助年纪更小的队员,分享自己的比赛经验。“击剑教会我很多,我也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这项运动。”
击剑圈内人士认为,姜鑫瑞展现出的技术全面性、战术执行力以及超越年龄的心理素质,预示着他拥有光明的未来。“如果他能够保持现在的成长速度,科学训练,避免伤病,完全有潜力成为中国击剑的后起之秀。”一位资深裁判如此评价。
从那个因训练艰苦而哭泣的小男孩,到如今在赛场上气定神闲的冠军少年,姜鑫瑞用六年时间完成了蜕变,他的故事印证了体育育人的真谛:赛场不仅是竞技的擂台,更是品格与心智的锻造场,在那条狭长的剑道上,他学会了依靠自己,找到了自信源泉,也清晰地看到了前进的方向。
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击剑让我明白,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,每一滴汗水都在塑造更好的自己,未来无论遇到什么挑战,我都会记得在剑道上学到的一课——直面困难,相信自己。”这把轻盈的花剑,承载着一个少年的梦想与坚持,正引领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
发布评论